林丹从国家队退役,带起一波回忆

2020/07/05 Blog 共 1693 字,约 5 分钟

昨天朋友圈和微博上有不少人在转发林丹从国家队退役的消息,有一点感慨的同时,我在想,以后新入坑的羽毛球迷们,可能渐渐就都不知道「超级丹」、「林李大战」,还有「四大天王」这些名词了吧。

不过没有关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关注点,新时代总会诞生新的偶像,就像去年周杰伦和蔡徐坤的粉丝在微博刷超话,这样的场景怕是没少发生过,场面有大有小罢了。

lindan-retired

这一篇不讲林丹的事,讲一些我与羽毛球之间的那些可以不说的碎碎念。

入坑的过程

羽毛球在国内可能是仅次于乒乓球的国民运动了,小时候哥哥姐姐们就有时候会在门口的空地上打一会儿,而我开始打羽毛球比较晚,是在参加工作以后了。

依照工作地点变迁的线:

十堰

第一家公司东风汽车有着浓厚的羽毛球氛围,据说与时任董事长热爱这项运动有关。当时一起入职的小伙伴们有些就此入坑,而我那时候,一方面主要运动还是偶尔打一打篮球,另一方面,因为以前基本没打过,去过几次总是接不到球感觉很丢脸,所以参与意愿也比较淡薄。

北京

我的「羽毛球生涯」可以说正式开端于北漂期间,那时候跟同学们闲聊起各自公司里的业余活动,发现羽毛球很流行,推测可能是因为身体冲撞少,相比篮球足球受伤的风险更低。在蹭了同学公司的几次活动之后,萌生了一些兴趣,在入职前东家搜狗前几天,跟几个同学一起去买了球拍,打算偶尔组一局。

然后在前东家发现项目组里的测试童鞋们正谋划组织羽毛球活动,于是果断报名参加。刚开始也是各种接不到球、挥拍挥空,好在这时候逐渐学会了一点自嘲,终于没有退缩,坚持了下来。在这期间刷了一阵李在福的《追球》系列教学视频,对基础技术有了系统一点的了解。再后来就是参加公司和集团俱乐部的活动,基本每周都去清华气膜馆打,从被新手虐慢慢过渡到了能虐新手,然后……水平就止步不前了。

在那段时期还加了回龙观地区的民间组织情怀羽毛球俱乐部,周末偶尔到回龙观中学被虐一虐。

武汉

加入现东家震坤行后,我从公司羽毛球活动的参与者变成了主要组织者。武汉这边是分部,办公室人数一直不多,从开始的二十来号人到现在的一百多号人,组起一场球来依然不容易。

以前周末主要是和光谷社区结识的一群小伙伴一起打球,疫情后的这段时间,又组了一个「问道软件园,养生羽毛球」的群,聚集了光谷软件园几个公司的一些有热爱的小伙伴工作日下班后继续活动。

收获

长期坚持一项运动收益良多,说一说我体会比较深的几个方面。

健康

从事上班时久坐不动的工作,几年之后体检,基本很少有腰椎颈椎没有毛病的。坚持打羽毛球是一种比较好的预防和缓解的方法。

再就是,几天的工作里可能有比较烦闷的事情积攒下来,通过运动能及时把这口闷气排解出来,有时候感觉每周的这一场球就是生活的寄托了。

社交

能坚持一项爱好的一般都是不错的人,在羽毛球这个圈子更是。

通过参与公司、民间组织的活动,我结识了不少优秀的小伙伴,一起享受运动和生活的乐趣,必要时也能相互提供其它方面的帮助。

我一直建议身边的年轻人们要有一项爱好,融入对应的圈子。特别建议坚持来打球,能认识一群不错的朋友不说,说不定人生的另一半也能在球场相遇,我们起源于光谷社区的约球小群里,19 个人成就了 3 对情侣的事一直被津津乐道,这可比各种相亲活动靠谱多了。

性格与心态

我说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有很多人不信,但确实就是这样。以前是什么程度呢?上大学英语课时被老师点起来回答个问题脸能红到耳朵根,有个什么事情要找女生说,要在心里鼓好一阵的勇气。现在脸皮稍厚了一点,但内向依旧对我影响深远。

这样的我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在擅长的方面会表现得比较自信,也比较愿意去表现,而不擅长的方面就会尽量退避。这在有些时候没有问题,但在职场上,积累得多了可能就会给人一种态度不积极的印象。

学打羽毛球的过程,对我而言,也是一个磨炼心性的过程,从开始的接不到球、挥空拍时大家善意的嘲笑,到熟能生巧与一些业余球友可以一战,这中间我克服了一些怯懦,建立了一些自信——不擅长的方面,通过练习是可以入门和加强的。

资源

最后推荐一个我觉得不错的学习资源吧,作为野路子出身系统入门挺好:

李在福《追球》全集: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jczOTAyODI4.html

文档信息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