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确实是一部相当优秀而又深刻的作品。——小别老师
图 1. 《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 封面
当在我用一整个下午读完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句子是下面这两个:
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样的句子翻译之后总觉得少了点意思,感受下原文:
There is a way to be good again.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就是这两个简单的句子,承载了故事的主要线索——自我救赎与献身。
剧透
小说其实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
一心只想讨父亲欢心的少爷阿米尔与他忠诚的仆人哈桑从小一起长大,哈桑总是为阿米尔背锅,还在危急关头为他挺身而出,但是在哈桑被反社会分子逼到巷角时,阿米尔却眼睁睁地看着强暴发生,什么都没有做。
阿米尔后来无法承受对自己懦弱的自责所带来的痛苦,就设计逼走了哈桑。随后阿富汗发生战乱,阿米尔随父亲逃到美国讨生活,有了美丽的妻子和体面的职业,过上了岁月静好的生活。
但是多年以后,父亲旧时好友告诉了他一个惊天秘密:原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虽然被一直以来形象正面的父亲蒙蔽多年给心灵带来的冲击巨大,但为了救赎自己少年时的背叛,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弟弟唯一的骨肉,最后果然有了生命危险,他也为自己多年前的「罪行」受到了「惩罚」,完成了自我救赎。一番波折之后,带着弟弟的骨肉回到了美国。
笔记
整体评价
对于我这样的俗人来说,一部小说或者讲故事的电影优秀与否其实很好判断:
看完之后能否比较容易地复述整个故事。
不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夸大其词,造成情节和情感脱线。
能让人在听故事之余,在人性或亲情等方面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从这几点来讲,《追风筝的人》都不失为一部好作品。
下面分几个方面来记录一下我个人的理解:
哈桑
哈桑是忠诚的,一辈子都在「献身」,但他却因此成为故事里悲剧部分的主要载体。
少爷出主意恶作剧时,他负责背锅;少爷受欺负时,他负责挡枪;自己遭受暴行时,少爷袖手旁观,但他却依然不变初心;少爷想要激怒他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时,默默承受;少爷栽赃给他时,波澜不惊地应承下来;直至最后,都是为了守护少爷的房子而死。
他让我想起我们小学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舍己为人」、「先人后己」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些词汇,我们可以逐步跳脱出来,而身处那个环境的哈桑——少爷说,「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
但在你为他献身之前,你想过吗?他会为你献身吗?
他对少爷怀着的是一种我无法理解的感情。
父亲
在大部分时候,他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形象。
他乐善好施,不屈从世俗与宗教,选择自己认为对的路,并且将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他心怀高尚的情操,面对俄国士兵的枪杆也毫不退缩,靠自己赢得所有人的尊敬;即使逃到美国,也只靠自己双手劳作,拒绝靠政府的救济来生存。
他对世间罪行的概括:
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它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在阅读他的事迹的时候,我常在想,原来这样的人,真的存在。
他这一生也许只做过一件羞耻的错事,那就是给阿米尔带来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当我看到这一点,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可以想见阿米尔为何会因此而崩溃。
他展现在大伙面前的正面的神迹般的一生,也是对这唯一一件错事的自我救赎。
阿米尔
故事的绝对主线,一个懦弱的孩子,要不是在父亲,哈桑,和好些其它人的保护之下,我很怀疑他能顺利长大。小时候的他,身上充斥着各种他自己的察觉或未察觉的阴暗面。
他与哈桑的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会骗你。」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那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阿塞夫是反社会,但是他对阿米尔的总结却也并不见得有多偏颇:
为什么他跟客人玩总不喊上你?为什么他总是在没有人的时候才理睬你?我告诉你为什么,哈扎拉人。因为对他来说,你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只丑陋的宠物。一种他无聊的时候可以玩的东西,一种他发怒的时候可以踢开的东西。
阿米尔小时候拼命想得到父亲的认可与亲近,而哈桑却在不经意间就能获得,所以一定程度上讲,他是嫉妒哈桑的。
他了解哈桑对自己的感情与忠诚,并且利用和背叛了它,却又受自己的良心煎熬,毕竟「一直以来,你对自己太严苛了」,所以在二十五年后,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回到故乡去带回索拉博,名义上是援救这个孩子,实际只为了完成那一场自我救赎。只是与他受人尊敬坚毅果敢的父亲不同,他的这场救赎来得实在太晚。
阿富汗
这个国度以前在我的印象里真的只有连年战乱,塔利班,火箭弹。
现在,脑海里对它的曾经的样子,经历的历史进程,国民遭受的苦难有了更具象的刻画,也许有一天,我会去查更多关于它的资料,只为理解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人民真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而它曾经孕育过一代又一代能快乐地追风筝的少年。
作者胡赛尼「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实现了这个志向。
同名电影
在 2017 贺岁档电影里,我唯一觉得还不错的《乘风破浪》(豆瓣 7.0 分),之所以广受好评,主要也是因为第一点做得比较好,完整地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知所云,这本来应该是一部电影的基本素质,但是它做到这一点,却已比如今一众故弄玄虚总想搞个大新闻的烂片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而本书的同名电影在豆瓣上评分高达了 8.2 分,可见也很值得一看。但我的体会是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脑海里能根据作者的讲述不断脑补起各种场景、人物和剧情,所以不建议看完本书之后立即去看电影——脑海里刚刚放映过包含各种细节和微妙之处的完整版,马上接着去看有删节有改编版,难免会失落。
感受
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连续地读完,及时记下所感所想。
虽然我不擅长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但是输入之后有输出真的是一个能让自己受益良多的好习惯。不顾忌那么多,先写下来,然后对记录的模板、方式和内容进行迭代。
希望本篇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
文档信息
- 本文作者:AlwaysZmx
- 本文链接:https://weblab.top/2017/02/19/the-kite-runner/
-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